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典故 鲁昭公应用六佾

admin 1704 2024-05-04 11:55:04

  问题一:士可忍孰不可忍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不同。那如何造句来区分它们呢?谢谢。 婶可忍叔不可忍。

  问题二: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”什么意思? 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

  出自《论语?八佾》:

  孔子谓季氏,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” 意思是:

  “是(这个)可忍,孰(哪个)不可忍”,意思是: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,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――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!

  问题三:是可忍,孰不可忍到底是什么意思? 是可忍,孰不可忍“,出自《论语?八佾》:孔子谓季氏,”八佾舞全庭,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!

  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,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!换句话说就是: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。

  是,代词:这,这件事。

  问题四:是"士可忍孰不可忍"还是"是可忍孰不可忍"? 是可忍孰不可忍,觉得对请采纳

  问题五:是可忍,孰不可忍的意思 释义 是:是(这个)可忍,孰(哪个)不可忍   这个都可以容忍,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?   出处 《论语?八佾》:“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”   示例 小小三岛之国,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,是可忍,孰不可忍?(杨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二十三章)典故简介  是可忍,孰不可忍,典出《论语?八佾》: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全庭,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! 八佾   宫廷乐舞,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,应该是天子八佾,诸侯六,卿大夫四,士二。   孰,谁也。佾,列也。八人为一行,叫一佾,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,六佾是四十八人,四佾是三十二人。 季氏   季氏,即季孙氏,春秋战国时期,鲁国三桓之首。按照今天的说法,就是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。   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政权,权势滔天,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,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,摄行君位的地步。鲁昭公就被季平子赶到齐国,鲁哀公也被赶到卫、邹、越等地,而鲁悼公时期,三桓强盛,公室弱小不堪。 解说   因为八佾舞于庭而引发周礼的卫道士孔子愤恨,说出这句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的季氏究竟是季孙氏哪一代呢?《汉书?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》记载刘向对汉成帝说“季氏八佾舞于庭,三家者以《雍》彻,并专国政,卒逐昭公”,而《论语?八佾》正义说:季氏,鲁卿,於时当桓子也。以孔子与桓子同时,亲见其事而讥之,故知道说的是季桓子。   驱逐鲁昭公的是季平子,也就是季桓子的父亲。而季平子在定公初年就已经死了。孔子用事,则在定公十年始见于史册。同时,刘向的那一段话,并非严谨地阐述史实,而是文学家用语,因为这段话前文还说“田氏取齐,六卿分晋”实则是三家分晋。只为了前后文工整才在字眼上不加注意。因此,不能根据刘向的话来论断这个季氏是季平子。实际上,应该是与孔子同时期的季桓子。因为孔子亲见季桓子这样做,所以有感而发。毕竟季平子早就死了,孔子总不能对一个故去的人说三道四,那不符合他维护礼法的卫道士形象。   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的滥用     人的忍耐都有一个底线,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就是传达了一个底线,这样的理由出现的越多,就说明器量越小。此话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个人生气的借口,似乎在说明这已是“忍无可忍”。然而其原意和字面意思只是“连这个都能忍受,还有什么不能忍受”。据《左传?昭公二十五年》和《汉书?刘向传》载,季氏可能是昭公、定公时的季平子,即季孙如意。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,甚至自比天子。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,按制度是:天子八佾(八人为一行,叫一佾;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),诸侯六佾,卿、大夫四佾,即季氏只能用四佾,鲁昭公应用六佾,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。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,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。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,就愤怒地说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”   “是(这个)可忍,孰(哪个)不可忍”,意思是: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,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――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。只是用此句来反问鲁公,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、专权。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,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,缺少语境和语意,只有像“忍无可忍,无须再忍”的语气,反而违背这句话的本意。

上一篇:开心团购 团购活动如下
下一篇:怎么做游戏软件 从游戏的下载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